相對于國外的先發、領先優勢,我國的機器人產業的研發遠遠落后于美、日兩國,甚至比起韓國也落后一步,尤其是在青少年中遠未開展機器人的組裝、制作的科學活動,這將關系到二、三十年后我國的產業發展。
近年來,我們在研究文化創造性產業時,發現國外正在興起一個與文化產業、科學技術有緊密關系的未來產業——機器人的研究、開發及制造,參與者除了傳統從事學術研究的科技工作者、大學研究梯隊、企業產品的專門研究人員之外,更有一大批的青少年積極加入此一新興的科學技術新潮流之中。以下是我們對國外此一產業的發展狀況的考察及思考。
機器人(又稱機械手,機械人,英文名稱:Robot),在人類科技發展史上其來有自。早在三國時代,諸葛亮發明的木牛流馬即是古代中國人的智能結晶。隨著近代的工業革命,機器產業的不斷發展成為近代工業的主要支柱。由于科學幻想所系的“永動機”、太空探險以及夢想解決人的機能所無法達致境界的求新意念,推動科學家想研究創造出種種能夠代替人的機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自動化機器、無人操縱的飛行器等等,即是此產業發展鏈條上的一個大膽的嘗試與突破。雖然,后來電腦、電子產業的發達引開了人們關注的熱點,但關于機械人的研究與開發一直在持續進行著。而近二十年中,因為電腦技術、電子產品及生物遺傳工程等技術的大踏步發展,“機械人”的研發熱潮已從專業人士的實驗室中走了出來,成為一種綜合科研能力的開發活動,參與者也打破了各行各業的劃地為牢、各自為政的困局,開始了縱橫連合,爭奇斗妍,蔚成熱潮的研究與制作嘗試。其中最為突出的是青少年及在校大學生的積極參與,這種熱潮有點類似中國五、六十年代中學生中興起的自己組裝礦石無線電收音機的普及活動一樣。但國外青少年如今熱衷于機器人活動卻有一個歷史背景和文化環境:一是高新科技(尤其是IT的超速發展);一是漫畫、電影、視像、體育競賽、電子游戲及互聯網的影響。后者是與當代的文化語境極有干系的。譬如:好萊塢電影《星球大戰》中出現了不少機器人,日本動漫畫家筆下的卡通人物阿童木、鐵甲戰士、假面機器人等,這使得許多本來對機械組裝、手工制作不感興趣但又熱衷于動漫(卡通)、打電子游戲機的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