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讓我們手的畫筆成為地球最后一抹綠色!
中國青年網8月17日訊 今日,由DEEP-中國科學探險雜志社和PNSO-啄木鳥科學小組(一個純粹的民間無國界科學普及興趣小組)發起的,旨在號召每一個人從現在開始保護植物的“GPA+全球植物避難所計劃”正式啟動。此計劃將在位于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貴州醇酒廠廠區建立中國首個全球植物避難所,并從2010年8月18日起向全球稀有及瀕危植物。
DEEP雜志社社長張波出席并致辭
啄木鳥科學小組唐振庭作介紹
據PNSO--啄木鳥科學小組的發起人之一、北京大學植物學在讀博士唐振庭介紹,“GPA+全球植物避難所計劃”的是旨在環境危機下保護植物多樣性的一個重要公益行動。在貴州醇酒廠廠區被認定為中生代植物公園之后,其廠長竇明女士就提出了愿意利用廠區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現有的生態保護結果,引進全世界更多的、適合在貴州醇酒廠廠區生存的稀有及瀕危的植物物種,給它們一個良好的生存環境,讓它們在貴州醇廠區里很好的繁衍生息。在“GPA+全球植物避難所計劃”啟動儀式新聞發布會上,竇明說,保護環境是每一個人應盡的責任和義務,既然貴州醇酒廠具有這么好的先決條件,那么他們就應該為環境事業做更多的一份貢獻。
據了解, 2010年5月24日,由DEEP-中國科學探險雜志社和PNSO啄木鳥科學小組聯合成立的“尋找中生代植物公園科學考察小組”走進貴州省黔西南州興義市,通過對萬峰林風景區、馬嶺河大峽谷等地的中生代植物分布進行了科學考察。尤其是在當地著名企業貴州醇酒廠廠區發現了大量的中生代植物群落。這一發現讓考察隊成員興奮不已。建立GPA+全球植物避難所的想法隨即產生。在新聞發布會,DEEP-中國科學探險雜志社執行主編、此次科考隊隊長周衛軍和科考業務隊長唐振庭(北京大學植物學在讀博士)、隊員陳瑞(北京大學植物學在讀博士)、葉子(北京大學植物學在讀博士)、陳振夏(北京大學生物信息學在讀博士)、趙闖(著名古生物復原畫家)、陳超(原三聯生活周刊調查記者)、楊雷(青年攝影師)以及陳丹陽(DEEP編輯)一起介紹了科考過程。并且現場感謝黔西南州林業科學研究所鄧朝義所長在科考期間給以無私的專業指導。
位于貴州省黔西南州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貴州醇酒廠,比鄰著名的風景區“萬峰林”和“馬嶺河大峽谷”,占地6000多畝,科學考察小組在對其進行了嚴謹的實地調查后發現,在貴州醇酒廠內,分布著大量的中生代植物,比如蕨Pteridium aquilinum var.latiusculum、鳳尾蕨Pteris nervosa、蜈蚣草Pteris vittata、貫眾Cyrtomium fortunei J.Sm。、蔓出卷柏Selaginella davidii、腎蕨Nephrolepis auriculata、芒萁Dicranopteris dichotoma、烏蕨Stenoloma chusanum、蘇鐵、銀杉等等。經過實地考察以及與黔西南州林業部門的詳細座談,科考小組共同認定貴州醇酒廠是一個保護完好的中生代植物公園,在植物保護上具有極好的范本意義。
“正是因為這樣,我們才要為植物保護多做一些事情。”在“GPA+全球植物避難所計劃”啟動儀式發布會上,竇明說。這是中國首個“全球植物避難所”,該項目的發起人之一、中國科學家探險協副主席張波說:“一個企業能有這樣的公益舉動,應該說是給我們每一個人樹立了一個好的榜樣。他們的這種環境保護意識給我們每一個人都帶來了深刻的思考,我相信這個全球植物避難所一定能成為那些可愛的植物的天堂。”
據竇明介紹,目前,貴州醇酒廠已經聘請了當地林科所鄧朝義所長為廠里的植物保護顧問,鄧所長親自帶領專家對廠區現有的植物進行全方位的普查。目前,貴州醇廠區里的植物已經基本完成了普查、記錄和現場標識的工作。要是大家現在再走進工廠,便能看到廠區里很多植物旁邊都有了精美的介紹的牌子,上面清楚地寫明了它的歷史、分類等信息。在完成現有植物的普查工作后,他們將開始在專家的建議下大面積的引種現存的中生代植物,特別是一些稀有和瀕危植物物種,讓它們能夠在貴州醇廠區里良好的繁衍生息下去。除此之外,貴州醇酒廠還將利用現有的大量中生代植物,在廠區里建立真正意義上的恐龍公園,復原中生代的植物、動物群。
GPA+計劃顧問、在當地潛心研究植物30多年的黔西南州林科所鄧朝義所長在發布會上介紹了當地植物的狀況,并且對植物保護提出了很多有價值的建議。
同時,竇明代表“GPA+全球植物避難所計劃”項目組在發布會上向全球征集稀有及瀕危植物物種。“無論是個人還是團體,都可以將物種的詳細資料申報到項目組辦公室,項目組會聘請相關專家根據物種本身的生長特性、當地氣候條件、地質條件、植物分布特點等等,鑒定該物種是否適合在貴州醇酒廠廠區的自然環境中生長,如果合適,貴州醇酒廠將有償購買這些植物物種。
貴州醇酒廠廠長竇明出席活動并致辭
遠古生物無法復活,那么在我們生存的地球上,是否還能找到億萬年前遠古生物生活的環境呢?發布會上,北京大學植物學在讀博士唐振庭就透露了這樣一條令人欣喜的消息:在位于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貴州醇酒廠廠區里,發現了一個保存完好的中生代植物公園,當年遠古生物的生存環境神奇地出現在了我們身邊。
重返遠古生物生活時代
記者看到,整個發布會現場都被一幅幅精美的圖片包圍著,這些圖片向大家完整地展現了遠古生物所生存的中生代自然景觀風貌。據主辦方介紹,這些圖片一半是貴州醇酒廠廠區的實地攝影照片,另一半則是這些照片復原而成的中生代遠古生物復原圖。大面積的蕨類植物將地面覆蓋成了一片綠色,數不清的裸子植物郁郁蔥蔥地遍布靈秀俊美的山間,翠綠的蘇鐵盛開著一串串鵝黃色的花朵,高大的銀杏在風中輕輕地搖動……這些我們平時只有在遠古生物復原圖上才能有幸一見的中生代自然景觀,居然神奇地出現在了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貴州醇酒廠里。它們從遙遠的中生代時期起就生存繁衍于此,雖然歷經大陸漂移、洋底擴張、板塊運動等眾多變遷,卻依然完好地留存至今,跨越了億萬年的歷史。
所謂中生代,是顯生宙的第二個代,包括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中生代生物界的主要特點是以遠古生物為代表的爬行類動物空前繁盛。植物界以裸子植物占據重要地位,晚古生代繁盛的種子蕨、楔葉類、科達類等大多衰落和絕跡,而裸子植物的銀杏類、蘇鐵類、本內蘇鐵類、松柏類等的發展達到了頂峰。因此,地史上又稱中生代為“裸子植物時代”。侏羅紀晚期,原始被子植物出現,早白堊紀裸子植物開始退居次要地位,到了晚白堊紀,被子植物迅速發展取代了裸子植物而居統治地位。
由于億萬年地質的變遷、環境的變化,很多生長于中生代的植物已經滅絕了,留存下來的松柏類、蕨類及石松類便成為了中生代植物的顯著代表。
發現中生代植物公園
據唐振庭博士介紹,貴州醇酒廠中生代植物公園的發現其實是一次偶然。他說,最初發現貴州醇酒廠廠區里遍布大量中生代植物的是國內知名的古生物復原畫家趙闖,他在一次寫生的時候,無意中發現了這個神奇的現象。隨后,他將這一消息告訴DEEP-中國科學探險雜志社的總編輯余志川。雜志社在看到趙闖拍攝的大量實地圖片,并經過相關專家的初步鑒定后,決定組織相關專家對貴州醇酒廠及周邊的植物分布情況作一次詳細的考察。隨后,由DEEP-中國科學探險雜志社執行主編周衛軍擔任科考隊隊長、PNSO-啄木鳥科學小組發起人之一唐振庭(北京大學植物學在讀博士)擔任科考業務隊長、陳瑞(北京大學植物學在讀博士)、葉子(北京大學植物學在讀博士)、陳振夏(北京大學生物信息學在讀博士)、趙闖(著名古生物復原畫家)、陳超(原三聯生活周刊調查記者)、楊雷(青年攝影師)以及陳丹陽(DEEP編輯)擔任隊員的科考隊隨后開赴貴州黔西南地區,在黔西南州林業科學研究所鄧朝義所長的專業指導進行了一系列的植物考察。在考察中,科考小組在貴州醇酒廠6000多畝的廠區里發現了蕨Pteridium aquilinum var. latiusculum、鳳尾蕨Pteris nervosa、蜈蚣草Pteris vittata、貫眾 Cyrtomium fortunei J. Sm.、蔓出卷柏Selaginella davidii、腎蕨Nephrolepis auriculata、芒萁Dicranopteris dichotoma、烏蕨Stenoloma chusanum、蘇鐵、銀杉等大量的中生代植物。經過實地考察以及與黔西南州林業部門的詳細座談,科考小組共同認為貴州醇酒廠可以說是一個保護完好的中生代植物公園。
三大成因存留中生代植物公園
之所以會在貴州醇酒廠的廠區里發現如此神奇的中生代植物公園,科考小組推斷,首先,從地質上看:黔西南州屬于典型的石灰巖巖溶山地類型。州內主要出露地層為三疊系、二疊系淺海相沉積地層,其間穿插有石炭系、泥盆系、第三系、第四系和白堊系地層;巖性以三疊系、二疊系碳酸巖為主,幾乎遍布全州。地貌類型主要為淋溶性喀斯特地貌和侵蝕性地貌兩大類型。這些特征說明,從中生代開始到現在,這里的地質形態并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因此,很適合中生代植物的生長。
其次,黔西南地區獨特的地理位置應該是中生代植物可以完好地保留下來的重要原因。從大范圍看,黔西南位于北部灣海洋性氣候所能影響到的最北界,本身就處在一條地理分界線上。從小范圍看,黔西南被兩江一河所包圍,是一個地理上的孤島。這兩個重要因素使得大量產生于中生代的植物能夠在這里存活并不斷進化。全世界現有蕨類植物12000余種,主要分布于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我國是世界上蕨類植物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約有2600余種,以西南和華南地區種類較多。貴州有蕨類植物770種,其中黔西南州分布有蕨類植物378種。分布于海拔1000m以下的有19科28屬57種,其中列為國家二級保護的有2科3屬3種。其中很多植物都是黔西南州的特有種。正因為這樣,這些中生代植物集中出現在生態保護良好的貴州醇酒廠廠區里,也不足為奇。
再次,從現在已經出土的化石看,在距今兩億多年前的三疊紀,貴州興義以及周邊地區還處于一片汪洋之中,這里有著數量眾多、種類極其豐富的古生物化石,這一地區不僅有著大量的東方肋鱗魚、貴州中華真顎魚等魚類, 還有著眾多的海生爬行動物。它們幾乎包括了同時期世界各地海生爬行動物的所有門類,如腫肋龍類、歐龍類、幻龍類、盾齒龍類等等。這都表明,這里的生物一直被優越的自然環境所養育。興義地區的化石以腫肋龍類和幻龍類為主,其中腫肋龍類的貴州龍更是世界聞名。這些動物有一個共同特征,就是生活在淺海,這表明在三疊紀中期,遠古生物時代的黎明之際,興義地區由于地質運動開始由海洋逐漸上升成為淺海,并很快成為陸地,而周圍上升幅度較大的區域則形成山脈,把這里完全封閉成為一個穩定而孤立的小環境。當時的動植物在這個小環境里被有效地保護起來。在遠古生物時代末,周圍的山脈一定程度地減緩了白堊紀與古近紀之間大滅絕事件所造成的沖擊,它甚至阻擋了后來冰川時代寒冷氣候的南下,這就使得大量的原始植物在這個庇護所一直穩定地繁衍生息,持續了億萬年,直至今日。
在建立全球植物避難所
發布會上,貴州醇酒廠廠長竇明說,這次的科學考察對于廠里的生態保護不僅僅是一種鼓勵,更是一種鞭策。在考察隊走后,酒廠專門對這次科考開了幾次黨組會議,在考察組和當地林業部門的建議下,他們已經準備在貴州醇酒廠廠區里建設“全球植物避難所”,保護更多稀有及瀕危植物。中國科學探險協會副主席張波作為GPA+全球植物避難所計劃的推動者之一,對在貴州醇酒廠建立首個植物避難所充滿期待。作為GPA+計劃的顧問,黔西南州林科所鄧朝義所長也對當地之植物分布狀況進行了詳細介紹。
目前,貴州醇酒廠已經完成廠區植物普查工作,正在和相關專家一起制定稀有及瀕危植物引進計劃。或許,貴州醇酒廠廠區成為中生代植物公園的原因還有待進一步論證,但是貴州醇酒廠的生態保護模式還有必要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這些研究數據不僅極有可能為其他地方的生態保護提供建議和方法,更將會在全球生態日益惡化的情況下,開辟一條獨創的生態保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