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是上次出去玩的時候,花了200多元買的,不知道到底是真是假?”杭州的高女士從脖子上解下一個玉墜。專家接過玉,轉著看了幾眼,再放到儀器下認真看了一下,“這個就是玩玩的吧。”言下之意,這并不是真貨。
昨天,在現場的黃金珠寶鑒別點上,來自省質監局黃金珠寶檢測部的工作人員一直忙碌著,許多市民專程帶著自己的寶貝趕到這里,希望專家幫忙鑒別一下真偽。“這個戒指是我20年前在杭州買的,花了980元。”一位中年婦女從手指上把一只翡翠戒指摘了下來,遞給專家。一聽20年前980元的身價,圍觀的市民也發出“哇”的一聲。專家在儀器下仔細辨別了一番后,肯定地表示:“東西是真的。”
昨天,記者在現場看到,近年來玉石翡翠市場消費旺盛,但同時很多市民購買后,心里沒底,因此昨天拿來請專家鑒別真假的這類商品最多。不過有不少翡翠、玉石最后被確認為是“玻璃”,只能“玩玩的”。
據介紹,近兩年隨著翡翠、和田玉消費熱度加大,珠寶玉石市場上以次充好的現象明顯增多,有的商家把品質不好的天然翡翠,通過充膠或者染色處理,冒充天然A貨翡翠。“消費者還是應該到正規店去購買。”專家提醒,同時保留好購物憑證,貴重的珠寶最好建議讓商家出具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