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實質是借“饅頭稅”反映對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的期盼。期望有兩個方面,一是要盡快提高透明度和公開度,讓國家收支、稅收都為每個居民所清楚了解;二是以減稅為主線,切實降低居民實際稅負,理順宏觀收入分配格局。
一個現象,無論是否合理、是否荒誕,其背后必有合理的解釋,必有體制機制的支撐。聯系到最近鬧得動靜比較大的“饅頭稅”,單純地批判并不能解決問題。從現實情況看,這一現象反映的不僅僅是社會對所謂“饅頭稅”的批判,更反映了人們對當前稅制的不了解和不滿。新京報“京報調查”的相關數據調查,有力地佐證了這一觀點。
毫無疑問,我國現行稅制中根本不存在所謂“饅頭稅”這一稅種,這只是社會對饅頭生產環節征稅的一個形象比喻。根據相關方面的解釋,“饅頭稅”實質上是增值稅。這在法理上也是行得通的。但行得通是一回事,人們是否了解又是一回事。“京報調查”的結果顯示,54.1%的受訪者只是“偶有所聞”增值稅一種的“饅頭稅”;接近30%的受訪者都沒聽說過。那么,公眾不了解“饅頭稅”,其原因何在?是居民的納稅意識淡薄還是其他原因?進一步的調查結果表明,21%的受訪者認為納稅人稅收不敏感,納稅意識不強。但這個比例并不高。
客觀地說,把原因歸于納稅意識,最為省事。所有人都承認,相對于西方國家深入人心的納稅意識,我國在這方面確實有不少差距。我國稅收征管一加強,稅收就可以按計劃甚至超計劃完成。但這個解釋過于簡單,也不能提出切實可行的對策。畢竟,不考慮其他因素,提高百姓的納稅意識,是需要較長時間的。更重要的是,這個解釋有可能喪失對真問題的追問。
一個真問題,是現行稅制的透明度嚴重不夠。沒有人不清楚自家收支情況,但大部分百姓卻看不懂國家的收支情況。財政報告一度成為僅供少數專業人士能夠閱讀的文獻。但就是這些專業人士,在每年人大代表審議財政報告時,也普遍反映文本不好讀,同時留給代表審議的時間太短。財政預算的公開透明度,在微觀層面反映在稅制對居民的公開透明度低。例如,絕大部分個人所得稅的納稅人,都沒有看過納稅憑證。財產稅尚且如此,增值稅等中間流轉環節的稅收與居民距離就更遠了。在這種情況下,要大多數普通百姓了解增值稅,是不太現實的。“京報調查”的結果顯示,超過三分之一的受訪者認為,社會不了解增值稅,根源在于國家稅收政策的透明度不夠。因此,“饅頭稅”是社會對不透明稅制的一個標簽。如果這種狀況不改善,即便不出現“饅頭稅”,也會出現“包子稅”、“衣服稅”等。
另一個真問題是,百姓借“饅頭稅”來表達對高稅負的不滿。這些年來,我國財政收入高速增長,2007年甚至高達32.4%,遠超過同期GDP增長和城鄉居民收入增長。而所有的稅收,無論是個人繳納的還是企業繳納的,最終都要通過各種形式由社會成員來承擔。財政收入與稅收收入的高速增長,實質表明居民稅負的不斷增加。客觀地說,這也是導致我國宏觀收入分配格局失衡的重要原因,是導致“國富民不富”的根源。去年車船稅改革就引起廣泛爭論,以至于有專家提出,要防止“收入倍增”異化為“支出倍增”。
從以上兩方面看,社會實質是借“饅頭稅”反映對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的期盼。期望有兩個方面,一是要盡快提高透明度和公開度,讓國家收支、稅收都為每個居民所清楚了解;二是以減稅為主線,切實降低居民實際稅負,理順宏觀收入分配格局。應當說,社會需求已經很大,關鍵在于下定決心,在未來幾年實質性地啟動并推進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盡快在透明、減負方面有明顯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