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的行業發展可謂"如日中天"運行不只全面逾越金融危機前的水平, 相比2010年年初"棉紡織行業將會進一步復蘇"預測。局部指標還創出了歷史最好水平。多年未有過的大好形勢固然與市場環境有關,但更重要的行業、企業在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方面又取得了新的進展。2011年到來之際,筆者選擇過去一年里對行業發展有重大影響的事件和活動,梳理出關鍵詞進行盤點,以期在新的一年里再接再厲,維護行業繼續平穩發展。
關鍵詞1協會換屆
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第三屆理事會圓滿完成了歷史使命。2010年9月12日, 走過了輝煌的道路。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第四屆理事會發生,朱北娜當選為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會長,奚文源、邱亞夫、李會江等34名企事業單位的領導當選為副會長,王玉琦當選為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秘書長。第四屆理事會還聘請徐文英為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名譽會長,林乃基和姚穆為顧問,朱蘭芬和華冠雄為名譽副會長。
經歷了棉紡織行業協會成立以來產業發展最快的5年。15年來, 第三屆理事會從2005年組建以來。棉紡織行業協會堅持以"服務、創新、求實、協作"之精神為企業服務,促進國內外技術、學術、經濟交流合作,加速行業技術進步,提高行業管理水平,推動行業協調發展方面,起到橋梁和紐帶作用。
全球地位舉足輕重。第四屆理事會的主要任務就是繼續轉變發展方式, 中國棉紡織行業作為中國紡織工業的基礎行業。大力推進行業結構調整。棉紡織行業協會將通過調研,掌握行業的真實情況,積極爭取國家政策的支持。新任會長朱北娜代表新一屆理事會表態:"中國棉紡織行業具有很強的國際競爭力,但許多不確定因素也會隨同著行業未來的發展,還將繼續我征程。未來棉紡織行業的發展一定會陽光燦爛。"
朱北娜擔任行業領導工作多年, 點評:作為徐文英的得力助手。深得企業信賴,當選新一屆會長應該說是眾望所歸。副會長單位也都是行業響當當的龍頭企業,相信有行業多年快速發展的基礎,新一屆領導的帶領下,棉紡織行業將繼續續寫新的輝煌。
關鍵詞2綱要》發布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向全行業正式頒布《紡織工業"十二五"科技進步綱要》簡稱《綱要》綱要》明確了"十二五"期間紡織科技進步的指導思想、發展目標, 2010年11月19日。量化地提出了實現紡織科技強國的重點任務及實施內容––"50+110"工程。棉紡織行業"十二五"科技發展總體目標有三點:第一是加工技術上的創新,提升加工技術和新型原料相結合的技術水平。突破棉型纖維紗線和織物高檔化、精細化的加工技術,研究新型纖維的利用、特殊紡紗加工技術,保證環保、可持續性強的纖維在棉紡織行業的綜合利用技術不時進步。第二強調設備工藝技術上的集成創新,產品創新端加大力度。通過使用棉紡織先進的設備、工藝、技術,豐富創新型產品的制造手段,為開發高檔化、競爭力強的棉紡織產品提供支撐。第三強調質量控制。發展棉紡織加工制造流程的產品質量預測、線檢測和監控體系,使纖維、紗線、織物質量狀態得到實時監控,形成高品質的棉紡加工制造體系。
2015年在主要棉紡企業進行產業化應用;研究多組分纖維復合混紡技術和新結構紗線加工技術, "十二五"期間棉紡織行業研發重點為:突破嵌入式紡紗技術在棉紡行業深度加工的工藝技術。使其應用比例達到15%差異性多功能纖維種類達到5種以上的產品規模化生產;研究紡紗過程質量控制技術、織物自動檢測和分析技術,提高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推廣重點為:重點推廣"十一五"期間取得技術突破的緊密紡、低扭矩環錠紡、噴氣、渦流紡等新型紡紗技術,豐富紗線品種和品質;推廣自動絡筒技術,2015年棉紡行業無結紗比重達到70%以上;推廣無PVA 上漿、預濕上漿等新型上漿工藝技術,其中無PVA 上漿工藝推廣到行業大中型企業的85%以上。
這一目標鼓舞人心, 點評:棉紡織行業未來科技發展方向是經過行業內多次征求意見集體智慧的結晶。為行業的科技發展指明了方向。
關鍵詞3棉價動搖
由于棉花供需缺口失衡的加大, 2010年。再加上游資的介入炒作,國內流動性過剩的大背景下,引發了全年棉價的大幅動搖。棉價從3月1日的15062元/噸,僅僅用了8個月零11天就漲到31302元/噸,增幅高達107.8%11月12日,棉價突然急轉直下,下落速度堪比自由落體,短短的20天內,棉價每噸便跌去了5138元,11月16日單天更是驟降1070元/噸。
16支紗從2010年3月5日的15000元/噸左右, 紗線價格同樣水漲船高。漲到同年11月中旬的30000元/噸左右,后來隨著棉價的回落,價格維持在23000元/噸左右。然而,下游的面料價格全年并沒有出現相應的漲勢。棉價的動搖導致具有替代作用的化纖也出現了不小的"蝴蝶效應"呈現了相應的漲跌軌跡。
以及國家相關部門對棉花價格的強勢干預, 隨著國家宏觀政策的調整。2010年11月中旬以后,棉價逐漸穩定。
及時發放進口配額, 棉價的動搖引起了有關各方對棉花宏觀政策的思考。各方建議國家應盡快完善有關政策措施。加大棉花收儲、拋售力度,合適時考慮取消棉花滑準稅,采取對棉農進行直接補貼。
不時完善棉花的宏觀調控政策, 點評:眼下棉價似乎恢復了"理智"各方也認為低棉價時代已經遠去。大力發展天然纖維的替代資料。這輪棉價動搖留給我兩大課題。
關鍵詞4兩化融合
2010年3月30日舉行的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三屆九次理事會上, 棉紡織行業是工信部推進工業和信息化兩化融合推薦試點行業。棉紡織行業中等規模以上企業兩化融合發展水平評估演講》正式發布。該報告運用適合紡織行業特點的指標體系、評估方法,對棉紡織行業企業兩化融合的總體發展水平進行了科學的評估,并就棉紡織行業兩化融合的關鍵環節、發展方向及典型企業的應用案例等進行了分析和闡述。
棉紡織行業企業在信息化應用方面普遍比較重視, 從評估結果看。企業根據自身需要不同水平地應用了信息化手段,覆蓋了計算機輔助配棉、線監控、能源管理、電子商務、生產管理、進銷存、人力資源等環節。參與調查的企業中,有1/3企業基本實現了主要業務環節的管理信息化;應用計算機配棉的企業43.6%有 14.5%企業網上推銷率大于20%7.3%企業網上推銷率超過40%而網上銷售比例較低,只有7.3%企業網上銷售率達到20%以上;生產監控是棉紡織行業兩化融合應用的單薄環節之一,處于較低的應用水平。
如無錫一棉、山東魯泰、安徽華茂等。未來行業將在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 行業里涌現出了一批兩化融合的先進企業。同步推進兩化融合發展,積極采用新型節能、數字化生產設備,通過兩化融合促進企業節能降耗、技術改造和產品創新,提高企業競爭力和自主創新能力,加速實現產業升級目標。
而兩化融合是實現這一轉變的殊途同歸。棉紡織行業的兩化融合工作做得有聲有色, 用高新技術改造和提升激進產業是加快結構調整的重要方面。得到工信部的高度評價。相信在新的一年里,信息化在棉紡織領域的應用將得到更快的發展。
關鍵詞5市場拓展
國家"擴內需、保增長、調結構、重民生"等宏觀經濟政策背景下, 隨著世界經濟的企穩回升。2010年我國棉紡織行業通過不時加快結構調整,轉變增長方式,行業運行出現了企穩回升、逐漸向好的良好局面,國內、國際市場得到不時拓展。
作為協助企業開拓國內外市場的重要貿易平臺, 2010年的兩屆紗線展。改變了激進貿易型的運作模式,有效發揮了展會的專業優勢,協助企業開拓了兩大市場。2010中國國際紡織紗線(春夏)展覽會共有來自5個國家、地區的99家企業參展,吸引了來自44個國家和地區、國內29個省份的4556名觀眾參觀,其中海外觀眾342人,預登記觀眾569人。而2010中國國際紡織紗線(秋冬)展覽會共有來自6個國家和地區的100余家企業參展,觀眾人數更是超越了以往。
每屆中國國際紡織紗線展都將推動行業創新作為展會的主題, 作為一個專業類展會。2010年"推新"力度更是遠遠逾越前幾屆。紗線展參展企業都是這個行業具有一定規模、知名度的優秀企業,具有很強的產品研發、創新能力。
通過兩大展會在國內外市場不時展示了自己的創新產品和品牌形象, 點評:棉紡織行業順應市場規律。鞏固國際市場的同時,不時拓展著新型市場空間。
關鍵詞6節能減排
節能減排始終是重要議題。由于產品結構的調整, 全年的各種會議活動上。高支紗比重越來越高,電能消耗占成本的比重相對也越來越高。企業從信息化、節能設備更新、技術改造等多方面入手,用新的管理方式,為激進行業注入新的生命力,為實現低碳經濟邁出了堅實的一步。無錫一棉采用物聯網技術,讓節能有了智能"數字神經"近一年間,企業萬元產值能耗大幅降了四分之一。紡織空調節能改造也是棉紡企業節能改造的重點,其中采用新型資料和技術的風機節能效果更加顯著。
減少排放方面, 多年來。棉紡織行業一直為少用、不必PVA 上漿做著不懈的努力。2010年6月22日舉行的"全國漿料和漿紗技術2010年會"上,來自全國各地的棉紡織企業及相關企業的總工、技術人員及研究紡織上漿的專家近300余人為進一步推進無PVA 上漿,對現在紡織上漿中存在問題進行探討并提出了解決方案。"十一五"以來,棉紡織行業雖然在少用、不必PVA 上漿方面取得了明顯的效果,但離完全不用PVA 上漿形成產業化的目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有一些關鍵技術要解決。紡織工業"十二五"科技進步綱要》中對無PVA 上漿提出了具體目標,加快開發環保上漿關鍵技術是迫在眉睫的任務。棉紡織行業明確了取代PVA 上漿,必需要使高性能變性淀粉的研發與應用有所突破,必需從工藝上、設備上、管理上,加強對取代PVA 上漿配套措施的研究與實踐。業內人士強烈呼吁有關部門對應用無PVA 上漿的企業給予政策上的支持。
節能減排工作貫穿行業工作的始終。無論是理事會、技術會、漿料會、市場會, 點評:過去的一年里。節能減排總是必談的話題。許多企業也嘗到重視節能減排的甜頭,勝利經驗為行業推進節能減排工作做出了貢獻,但隨著節能減排指標的不時嚴格,未來節能減排工作依然任重道遠。
關鍵詞7集群建設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與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共同授牌的產業集群試點地區共有21個縣(市)鎮, 截至2009年。這些集群主要分布在江蘇、浙江、廣東、山東、湖北等省份。據不完全統計,這21個試點集群地區擁有紗錠1845.8萬錠,產能約占全國的16.78%同比增長6.9%織機24.47萬臺,約占全國20.22%同比增長6.4%主營業務銷售收入近3000億元,同比增長5.33%規模以上企業約2585家,其中逾越億元的企業較上年增加74家,利潤總額208.67億元,同比增長22.4%率先走出金融危機的紡織行業集群。
紡紗產業集群有7個, 棉紡織產業集群按類別可分為紡紗、坯布織造、色織(牛仔)產業集群等。其中。都具有各自的特色產品,比如山東鄒平縣、高青縣、廣饒縣、臨清市和江蘇張家港塘橋鎮主要生產大眾棉紗線產品,江蘇金港鎮以生產氨綸紗產品為主,湖北馬口鎮主要生產化纖縫紉線。織造產業集群在國棉紡產業集群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主要分為坯布、色織布和牛仔布產業集群。產業集群試點地區生產色織布和牛仔布的量占全國產量的比重較大,均超過了50%以上。
公共平臺建設不時完善, 棉紡產業集群在過去的一年里取得了不錯的成果。龍頭企業日漸壯大。然而我還應看到棉紡織集群依然面臨著勞動力利息提高、技術和管理人員缺乏等因素的制約,產品技術水平和附加值都有待提高。